本報記者 蔣韡薇《中國青年報》(2015年01月06日04版)
  1月5日晚上,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採訪的前幾分鐘,廣州市某三甲醫院急診科醫生“急診夜鷹”剛剛目睹了一場死亡。這是他職業生涯中不得不經常面對的。
  作為一名知名網民,“急診夜鷹”兩天前還在他的微博、微信公眾號上發表了長文《踩踏現場評估與急救》。在他看來,“12·31”上海外灘陳毅廣場踩踏事件再次暴露出國內城市應急管理系統的短板和公眾安全教育培訓的匱乏。文章還結合此次踩踏事件對急診室急救的一些錯誤認識進行了剖析。
  踩踏事件發生時,傷者多為群體傷,人數多,病情重,且事發現場擁擠,專業救援力量難以迅速到達出事地點,現場急救就尤為重要。他認真閱讀了相關報道和評論,發現兩個流傳廣泛卻是錯誤的觀點:一種認為踩踏事件傷者多為肋骨骨折等內出血,心肺複蘇的按壓會加速患者死亡;另一種據說是“一位從醫30年的胸心外科主任”的觀點,認為對因踩踏導致的擠壓綜合徵,傳統的心肺複蘇幾乎無效。
  “急診夜鷹”同時也是美國心臟學會培訓導師,他認為,當確切地通過傷者反應、呼吸、頸動脈搏動3項指標評估判斷傷者心臟驟停已經發生時,無論患者是否合併內臟損傷,心肺複蘇都是首要且唯一的選擇。
  有部分急救專家不主張沒有受過專業訓練的人做心肺複蘇。“急診夜鷹”表達了另一種觀點:未經受訓的普通人,可以在調度員(例如120接線員)、醫生的指導下做胸外按壓。他強調,這也是很多國際通行的急救教材里的觀點。“當心跳已經停止,還有什麼是更嚴重更糟糕的損傷呢?”他反問。
  作為隨救護車出診的資深急診醫生,他經常在出車的路上給報警者打電話,試圖瞭解詳細傷情,但很少有人能夠準確地在電話里冷靜介紹現場位置和傷者情況,通常現場目擊者並不具備溝通能力,甚至急迫地在說清情況前掛斷電話。
  “沒人會報(警),沒人在按”,這幾乎是“急診夜鷹”在絕大多數現場看到的情況。他說,其實現場目擊者完全不必那麼緊張,在120接線員引導下,回答每一個必要的問題,甚至在他們的電話指導(國內有部分120接線員可以做到)下進行胸外按壓,這將大大增加傷者的生存幾率,為專業急救人員到達現場贏得時間。同時,報警後最好保持手機暢通,不要用這部手機撥打其他電話,因為急診醫生隨時可能打電話來詢問更詳細的現場情況,以做好搶救的準備工作。
  “急診夜鷹”也在各種報道中發現此次踩踏事件現場急救的不足:傷者眾多,而有能力的參加施救者少;部分使用警車轉運且搬抬非常不規範,沒有使用基本的頸椎腰椎保護,甚至轉運途中可能沒有持續心肺複蘇。
  “我們不該批評參加現場急救的志願者,還有一線警察,他們沒有受過專業培訓,卻在努力幫助救人。即使受過培訓,在遇到大型突發的現場時,也不是每個人都能保持冷靜,按照標準持續施救。”“急診夜鷹”說。他在文章最後寫道:急救現場難以盡善盡美,我們能做的是學習、提高、進步。
  本報上海1月5日電  (原標題:現場急救難以盡善盡美 我們能做的是學習提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j23hjgkc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